发布时间:2025-03-10 17:34:25    次浏览
刚刚读完庆山的新书,如她所说,只愿在时间中慢慢成为单纯的人。。。 这个世界,有些人观察、探索、追究、拆解自己的心,路途艰辛,走得冒险。一些人不问其他,更关心科技、物质、娱乐、利益等各种具体的事物,也极为看重各种感官满足。人生这般迅疾,这最后一个课题仍路漫漫需上下求索。但我是主动的,在行动的,知道人生苦短,没有什么多余时间。行动会验证这一切心念是妄想还是真实。学习的人逐渐拆解武装。不需要智力、情绪上的优越感,不需要用这些武装自己,不会咄咄逼人,也不会振振有词。柔软、随顺、朴素、谦逊,逐渐凸显。并且关注和照顾他人的需求。放纵心的活动,会加剧我执,并因为强烈的自我产生出困重情绪。只要生存于现实,每个人都有在备受考验。有很多人在教你怎么防备怎么保护,谁更狡猾和冷酷。但很少有人能够教你怎么去碎裂自我。 三种懒惰。一,把所有时间用在吃饭和睡觉上。二,告诉自己像我这样的人绝对不可能达到完美。三,把生命浪费在次等重要的工作上,永远不去面对最精要的问题。活着时候的任何作为,作为一种准备,会在死亡之后的中阴时期,决定灵魂的走向,这对无信仰的人来说,是个荒谬的笑话。对有信仰的人来说,是一生的意义所在。整个一生,都是在为死亡做准备。如果空性是超越在快乐和痛苦之上,也是超越在正确和错误之上的,那么我们应该允许自己有痛苦,有罪耻。它和光明是一个坐标之上的。所谓的圆满的目标,也许是指这颗心如同水晶般不再投射任何东西。突破边界。好的修行人眼神澄明、举止优雅洒脱、思维清晰、心意深远,和日常人是有区别的。如果想说服别人,自身存在是强大的展现。大部分日常人的眼神没有焦点,我执强烈,情绪不稳,这是区别。真正的修行人,身上传递质朴、单纯、无我、谦逊的品格,从不装饰或夸耀自己。对他人非常关心,照顾众生的福利。而有问题的修行人,通常会有比较明显的自我,以及强烈的物质上的需求。 不是为了躲避,不是为了炫耀。不是为了要成为什么或最后去往哪里。到处都是道场,最终只是看自己修为够不够。应以境遇为上师,检查和提问自心。不用说痛苦,有时连欢愉看起来都是假的。如果它们只是一座桥,那么先走过它们。只是走过它们。内心的困惑既无法归咎于他人,也不能期待别人鼓励或肯定我们的修行,而必须将自己视为一已之无明与觉悟的根源。欲望有时这样地多,要这个那个不厌其烦。其实心只要一样东西就可以安稳。走遍万水千山,经历脱胎换骨,最后一个落脚处,不过是心的皈依。检验的标准,简单来说,需要的东西是不是更少了,烦恼是否更少地生起,处理问题是否单纯直接,以及对别人的柔软是否增多,是否愿意给予更多,无非如此。如果越学习越复杂,越沉重,就有问题。珍贵的东西不能随便与众分享,被扭曲和误解后对他们的伤害更大。不给予,比起任意给予而且还要求对方服从,是更理性的行为。时间带来行为和意愿的回报。种子若被日光照耀,会开花结果。我们即便是一群时时失去自知的农人,面对的依然是一片井然有序的地土地。让自己获得真正的知识,成为被炒熟的种子,这样造物主就不会再让你轮回,投入这个世界的创造行为。 写作、孤独、恋爱、做饭、劳作、忍耐、原谅、心碎、哭泣、独处、远行、承诺、离开、爱和被爱。。。它们是持续不断的祈祷。除带有使命的外来者,如我们这般的俗人,只有真正穿行过黑暗与恶,才能成为一个修行的人。不相信任何借口、理由、托辞、辩论。只相信被走过的路。思考不是目标,是一条道路。以身心历练获得抵达,而不是仅限于头脑、文字和语言。写字是一种方式,说话是一种方式,存在是一种方式。不奢望长久,只希望活得彻底。燃烧充分,展示出纯度。不停上演的生老病死,论证这个物质世界的变幻无常和岌岌可危。知道它的苦,就可以快乐而不复杂地参与它的游戏。有生之年,尽量低消耗地让肉身活着,享受简单本真的喜悦,接纳一切发生。尽量高消耗地让灵魂活着,学习、劳作。然后干干净净离开。这是好的理想。 摘自末篇《学习》《送别》继续阅读:美文 鸡汤此文由 热点网 编辑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!:首页 美文» 生希有心,行寂静行